血漿在臨床過程中常見的不恰當使用
血漿是血液的液體部分,占血液總容量的55%-60%,其中主要是白蛋白,球蛋白,凝血因子等,對人體而言非常重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 WS/T 623—2018,血漿的功能主要是補充凝血因子,預防或治療凝血因子缺乏引起出血或出血傾向。
適應證:無相應凝血因子濃縮制劑應用時,可用于多種原因導致的凝血因子缺乏,也可用于大量輸血、大面積燒傷、創傷、血漿置換等。血漿制劑常見種類
的特點及適應證見表1。
表1
血漿制劑常見種類的特點及適應證
血漿輸注指征:宜參考凝血功能檢測結果及臨床出血情況。PT大于正常范圍均值的1.5 倍和/或APTT大于正常范圍上限的1.5倍,或INR大于1.7時可考慮輸注血漿。凝血試驗結果不易獲取時,由臨床醫生根據患者出血情況決定是否輸注血漿。華法林治療患者發生顱內出血時建議給予血漿輸注。
臨床上血漿的不恰當使用
1、血漿量輸注不足
成年人(如體重60kg)一次輸注血漿50ml,或者100ml,或者200ml,分多次輸注。
血漿的用量通常是按照10-15ml/kg足量輸注,少量多次輸注達不到糾正凝血因子的作用。維持量為5-10ml/kg,大量失血的情況下,血漿量還可以加大。用量取決于對失血的控制。
2、血漿量過度輸注
兒童患者(如體重15kg)沒有大出血情況下,一次輸注血漿600ml。
絕大數患者凝血因子水平提高到正常水平的25%就能止血。故使用血漿要適量,避免發生循環超負荷,增加患者醫療費用。
3、血漿不宜用于擴容
血漿含有多種異體蛋白,有些血漿沒有經過病毒滅活,有些傳染病檢測存在窗口期檢測結果為假“陰性”(如HBV,HCV,HIV,TP),存在發生輸血過敏反應,通過輸血漿傳播傳染疾病的風險。
血漿代用品(右旋糖酐類,羥乙基淀粉類,明膠類)具有擴容效果好、時間長等特點,且完全經腎臟排泄血漿中無蓄積,安全性和耐受性好。因此臨床上可以血漿漿代用品擴容來穩定循環、改善血液流變學。
4、血漿不宜用于補充營養
對于一些消耗性疾病如惡性腫瘤、長期營養不良患者,腎病綜合征患者誤認為通過輸血漿來補充營養,事實上達不到臨床效果。
因為輸入的血漿中異體蛋白需要先分解成氨基酸才能參與機體組織蛋白質的合成,而血漿中主要是白蛋白,白蛋白半衰期約20天,所含氨基酸釋放緩慢,且缺乏必須氨基酸。
5、血漿不宜用于免疫缺陷的治療和增強患者機體抵抗力
過去FFP曾替代免疫球蛋白治療先天性或獲得性免疫缺陷病。現在濃縮純化的免疫球蛋白已供臨床應用,因此不再使用血漿治療免疫缺陷疾病。
對于先天性或獲得性丙種球蛋白缺乏癥,使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時,預防劑量為0.1-0.3g/kg,3-4周,治療劑量為每周0.5-1.0g/kg。如果使用血漿補充免疫球置白。由于血漿免疫球蛋白的濃度為20-25g/L,預防性輸注需要250-750ml,治療性輸注需要1250-2500ml,如此大的用量,對于一個血容量正常的患者而言是不恰當的。
血漿不能用來增強機體免疫力。
過去認為血漿中含有免疫球蛋白,輸注血漿可以增強免疫力。然而血漿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和濃度并不高,對免疫球蛋白水平、血容量均正常的患者而言,輸注血漿提高免疫球蛋白水平是不合適的。
圖1
凝血因子缺乏血漿輸入的劑量
以上就是血漿在臨床過程中常見不恰使用的情況。醫院和輸血科工作應加強臨床科室對血漿科學合理應用的管理,建立明確的制度體系協助臨床醫師明確輸注血漿的指征。輸血科工作人員應該與臨床醫生建立良好溝通的關系,加強溝通,正確的把握血漿輸注的適應征和用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