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輸血
輸血是現(xiàn)代衛(wèi)生保健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在發(fā)展中國家的二級衛(wèi)生保健中也顯示了它的功效。
如合理使用,輸血可以挽救生命和改善健康狀況。然而,輸血總是伴隨著對受血者的潛在風險,因此,應該只在沒有其他有效治療方法時才考慮輸血。
在以下情況下通常不必輸血:
1、阻止、早期診斷和治療貧血及其他引起貧血的狀況往往可以避免輸血或?qū)⑤斞繙p到最低。患者的低血紅蛋白水平常可以通過補充鐵劑和維生素來提高而不需要輸血。只有在慢性貧血嚴重到需要迅速提高血紅蛋白水平時才需要輸注紅細胞。
2、為了術(shù)前提高患者血紅蛋白水平或提早出院而輸血往往是不必要的。如果可能,應在術(shù)前通過補充鐵劑糾正貧血。
3、一些情況下,有其他更安全、更價廉且治療急性失血效果相同的治療方法如輸注一般的鹽水或其他血液替代液,而臨床往往選擇輸注全血、紅細胞和血漿。
4、患者的輸血量可以通過良好的麻醉和手術(shù)管理而最小化:
使用最好的麻醉和手術(shù)技術(shù)將術(shù)中出血量降到最低;
在安全的前提下,擇期手術(shù)患者術(shù)前停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藥物;
最小化實驗室檢測的用血量,尤其是兒童患者;
回收利用術(shù)中出血;
使用其他方法如去氨加壓素、抑酶肽或紅細胞生成素。
安全輸血
決定輸血前,權(quán)衡輸血的風險和不輸血的風險非常重要。
輸注紅細胞制品的風險包括嚴重的輸血反應和感染輸血傳播疾病,如HIV、乙肝、丙肝、梅毒、瘧疾和美洲錐蟲病。
血漿可以傳播存在于全血中的大部分感染性疾病,且同樣會引起輸血反應。血漿適應癥很少,且輸注血漿的風險往往大于其對患者可能的益處。
每種血液制品均可能被細菌污染,如果操作或儲存不當則非常危險。
輸血的風險取決于以下因素:
獻血人群中輸血傳播疾病的發(fā)病率和流行情況;
獻血者招募、選擇、篩查、延期和排除過程的有效性:定期的無償獻血者傳染輸血傳播疾病的風險更低,有償?shù)募覍?互助獻血者的輸血傳播疾病發(fā)病率最高;
對所有血液進行輸血傳播疾病篩查的質(zhì)量;
血型鑒定、相容性檢測及成分血制備的質(zhì)量;
血液儲存和運輸中冷鏈的有效性;
確保所輸血液的血型、紅細胞抗體和其他要求相合的系統(tǒng)的可靠性;
臨床只在沒有其他替代方案時使用血液或血制品。
每位開具輸血醫(yī)囑的醫(yī)師均應熟悉血液采集、篩查和處理的過程,并理解這些過程不能保證血制品絕對的安全和無限供應。
除了極端特殊威脅生命的情況,輸注的血液均應經(jīng)過合適的供者選擇、輸血傳播疾病的篩查以及供者紅細胞和受者血漿的相合性檢測。
應對所有患者進行輸血前、輸血中和輸血后管理。
輸血申請
輸血的決定應基于國家的臨床用血指南,還應把患者的個體情況考慮在內(nèi)。然而,決定是否輸血的責任往往落在某個醫(yī)師身上。
臨床輸血的關(guān)鍵原則是:輸血只是管理患者的一部分。輸血的決定應基于仔細評估臨床和實驗室指征后認為輸血對挽救生命或防止重要并發(fā)癥是必要的,還應基于對管理患者可以使用的治療方案及可用的血制品安全的了解。
記住:正確的輸血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錯誤的輸血危及生命,且會導致其他患者的血制品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