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四項參考范圍和臨床意義
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是由一系列激素及相應的酶組成,通過對血容量和外周阻力的控制,調節人體血壓、水和電解質平衡,來維持機體內環境恒定。另外,它與一些腎臟疾病及與腎臟有關的一些疾病有密切的關系。
目前檢測血漿中腎素活性(PRA)、血管緊張素Ⅱ(AⅡ)和醛固酮(ALD)已成為原發性和繼發性高血壓分型診斷、治療及研究的重要指標。對一些有關腎臟疾病的診斷、治療以及發病機理的探討有著重要意義。
下面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高血壓四項的參考范圍和臨床意義。
腎素活性(PRA)
參考范圍:0.82-2.0nmol/L
臨床意義:解讀要點腎素由腎小球旁細胞產生、貯存、分泌,是一種水解蛋白酶,能作用血管緊張素原轉變為血管緊張素Ⅰ,再通過轉化酶的作用形成血管緊張素Ⅱ。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在機體血壓、水和電解質平衡的調節中起重要作用。
升高:腎性高血壓癥、腎小球旁器細胞瘤、肝硬化、心功能不全、腎病綜合征、妊娠中毒癥、Bartter綜合征(高醛固酮癥和低血鉀性堿中毒的腎小球旁器增生綜合征)、21-羥化酶缺乏癥、原發性選擇性低醛固酮血癥、Addison病(艾迪生病)等。
降低: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反應性酮固酮增多癥、先天性17α-羥化酶缺乏癥、先天性11β-羥化酶缺乏癥、Liddle綜合征、假性醛固酮血癥、低腎素性選擇性醛固酮血癥、低腎素型原發性高血壓等。
醛固酮(Ald)
參考范圍:普通飲食立位:50.00-313.00ng/L;
臥位:30.00-170.00ng/L;
低鈉飲食立位:60.00-610.00ng/L;
臥位:60.00-300.00ng/L
臨床意義:人體內調節血容量的激素,通過調節腎臟對鈉的重吸收,維持水平衡。醛固酮是調節細胞外液容量和電解質的激素,醛固酮的分泌,是通過腎素一血管緊張素系統實現的。當細胞外液容量下降時,刺激腎小球旁細胞分泌腎素,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醛固酮分泌增加,使腎臟重吸收鈉增加,進而引起水重吸收增加,細胞外液容量增多;相反細胞外液容量增多時,通過上述相反的機制,使醛固酮分泌減少,腎重吸收鈉水減少,細胞外液容量下降。血鈉降低,血鉀升高同樣刺激腎上腺皮質,使醛固酮分泌增加。
增高: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假性醛固酮增多癥(雙側腎上腺球狀帶增生),利尿劑、心衰、肝硬變、腎衰、腎病綜合征等所致的繼發性醛固酮增多癥,原發性周期性水腫,Bartter氏綜合征,腎球旁器增生,手術后,低血容量,各種原因所致的低鉀血癥,部分惡性高血壓及緩進型高血壓等。
降低: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低腎素低醛固酮綜合征,18-羥化梅缺乏,糖尿病,Turner氏綜合征,急性乙醇中毒等。
血管緊張素 I
參考范圍:11-88ng/L
臨床意義:血管緊張素Ⅰ是由腎素作用于血管緊張素原轉變而來,因此可反映腎素活性。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對維持血壓、水和電解質平衡、內環境穩定起重要作用。
降低:見于原發性高血壓、特發性或假性醛固酮增多癥、腎上腺癌、腎上腺皮質增多癥激素合成缺陷等。
升高:見于繼發性醛固酮增多癥、腎功能減退、腎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腎血管瘤、分泌腎素的腎球旁器增生癥、嗜鉻細胞瘤、肝硬化等。
血管緊張素II
參考范圍:10-30ng/L
臨床意義:血管緊張素Ⅱ是腎素作用血管緊張素原產生血管緊張素Ⅰ,再經轉化酶的作用而生成。血管緊張素Ⅱ具有較高的生物活性,是最有效的加壓物質,其加壓作用是去甲腎上腺上腺上腺素的40倍,還可刺激腎上腺分泌腎上腺素和醛固酮。
降低:見于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晚期腎功能衰竭等。
升高:見于原發性高血壓及其他類型的高血壓,分泌腎素的腎球旁器增生癥或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