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的凝血相關檢查建議
1.COVID-19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的實驗診斷
指標 | 狀態 | 分值 |
血小板計數 | 50-100×109/L | 1 |
<50×109/L | 2 | |
凝血酶原時間 | 延長3-6秒 | 1 |
延長>6秒 | 2 | |
D-二聚體 | 中度升高 | 2 |
顯著升高 | 3 | |
纖維蛋白原 | <1.0 g/L | 1 |
前期數據表明大部分COVID-19死亡病例存在DIC,因此對于重癥患者應密切監測凝血指標,有助于早期干預、降低病死率。
1.1 建議采用ISTH診斷標準用于DIC的診斷:
總分≥5分判為DIC,每天計算一次分值。總分<5分判為非顯性DIC,1-2天重復計算分值。
注意事項:
基于同濟醫院檢驗科的檢測系統,D-二聚體在1.0-3.0ug/mL之間建議積2分,>3.0 ug/mL建議積3分;凝血酶原時間在16-19秒之間建議積1分,>19秒建議積2分。
血小板計數若在短時間內降低超過50%,即使數值尚在100×109/L以上,也可積1分。
1.2 前DIC狀態的判斷:
當患者臨床表現符合COVID-19重癥或膿毒癥診斷,但DIC評分尚未達上述顯性標準,可考慮為前DIC狀態。有助于前DIC狀態判斷的指標有:
D-二聚體顯著升高、凝血酶原時間輕度升高;
纖維蛋白單體升高(>6.0ug/mL);
凝血酶-抗凝血酶復合物升高(>參考上限2倍)
1.3 DIC的鑒別診斷實驗室指標:
遺傳/獲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癥(如血友病、維K缺乏癥等):內外源凝血因子活性測定、凝血因子抑制物測定。
抗凝藥物干擾:肝素濃度(抗Xa活性)等測定。
血栓性微血管病(如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綜合征等):ADAMTS13活性測定,補體H因子測定等。
2. COVID-19靜脈血栓風險評估的相關凝血檢驗
2.1 由于COVID-19重癥患者普遍存在高凝狀態,需評估靜脈血栓風險,必要時送檢易栓癥相關檢查,考慮為遺傳或獲得性易栓癥時,需盡早干預。
遺傳性易栓癥主要指標: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
獲得性易栓癥主要指標:狼瘡抗凝物、抗心磷脂抗體、抗β2GPI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