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氣分析包括血液的PH、PO2、PCO2的測定值,還包括經計算求得如TCO2、AB、DE、Sato2、Conto2等參數。它是評價病人呼吸、氧化及酸堿平衡狀態的必要指標,對臨床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發揮很重要的作用。但血液標本的采集和保存是否恰當,以及操作是否規范,對測定結果有較大影響,乃至對臨床的觀察和治療都起到很關鍵的影響,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筆者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和探討,現將認識報告如下:
1、采血部位的選擇
選擇足夠粗、位于體表、與大靜脈和神經離的較遠的動脈。一般選擇橈動脈最為符合,另外股動脈和前臂動脈也可作為采血部位。這些部位不僅有利于方便操作,萬一出現意外時,側枝循環也能夠補償。特別注意的是:①如果穿刺區皮膚出現破潰、感染、硬結、皮膚病等情況時,則不能進行穿刺取血。②對于不允許進行動脈穿刺的患者如:不宜反復動脈穿刺的患者、特殊疾病的患者或嬰幼兒,可采取毛細血管采血,一般選擇手指末端或耳垂,嬰幼兒最好選擇腳后跟。
2、采血工具的選擇
由于氧能透過塑料針筒彌散,導致PCO2的測定值偏低,所以筆者主張最好選擇5ml的玻璃空針,而針頭選擇一次性采血器上的針頭即可。采血前用0.5ml的肝素,使其均勻涂于針筒壁四周,并將多余的肝素排出。注意肝素過多或血標本過少(小于1ml)均會造成稀釋性誤差。
3、采血程序要規范
常規消毒穿刺區皮膚和操作者的手指,消毒面積要大,直徑在5ml以上,選擇固定血管的食指、中指消毒面積要超過2個關節。穿刺成功后,只要進入動脈,切不要用負壓去抽取血液,血液回在血壓的作用下自動進入空針,采血總量每次不低于2ml。采夠足夠的血量后,立即排出空針內的小氣泡,取掉針頭,用橡皮帽或小軟木塞封住針管,以確保血標本封閉。輕輕轉動針筒10次左右,使肝素鈉同血液充分混合。同時對穿刺點用無菌干燥棉球壓5min左右,直至不出血為止,且記不要用力揉,以免造成局部血腫。穿刺時患者若出現肢體麻木或劇烈疼痛,則提示有可能損傷周圍神經,應立即抽回針頭。如果抽出的血液為暗紅色,則表示針頭誤入靜脈,應立即拔出針頭,重新選擇新的穿刺位置,重新穿刺。采取的血液標本應立即放入含有氯化鈉冰水的容器中,使標本迅速冷至4攝氏度以下,然后及時送檢,為了減少檢驗結果的誤差,建議在30min內完成檢驗。
4、分別對待特殊的采血對象
正常情況下特殊的采血對象要采取相應的特殊方法,如:①病人在進行體外循環時,要等到血液得到混勻后再進行采血,以保證采血樣品檢驗結果的客觀性。②對于吸氧的病人,要注意氧氣的流量,以計算出該病人每分鐘吸入的氧含量。③對于躁動的患者,應先做好解釋工作。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理解和配合采血的正常進行,絕對避免由于恐懼、劇烈活動造成穿刺失敗或檢驗結果的誤差。
總之要想保證檢驗質量就要注意采血和檢驗過程中的一些細節問題,才能最大限度的減少檢驗數值的誤差,才能給臨床提供更可靠更科學的數字依據。一般而言,血氣指的是血液中所含的O2和CO2氣體,而且只有動脈血才能真實反映血的氧化作用和酸堿狀態。血氣分析的有關數據對臨床醫生對病人的診斷和治療起到很關鍵的作用。要想給臨床提供客觀的檢驗報告,一定注意各種不利的影響因素。操作時要精力集中,盡量“一針見血”,若穿刺失敗,切勿在同一區域多次穿刺,以免損傷血管和神經或形成血腫。采血后盡量減少混入空氣的機會,因為空氣中PO2高于血液,PCO2低于血液,血液一旦與空氣接觸,就會造成血液PO2↑和PCO2的誤差,而且與空氣接觸還易造成對血標本的污染,所以采血前要檢查采血器是否密閉完好。采血后,注射器要稍外推,并排出第一滴血后棄之,然后立即將塑料嘴或橡皮泥封住針頭以隔離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