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血型發展,分類&輸血反應
科學史記載:在17世紀80年代的英國,有位醫生曾經給一個生命垂危的年輕人輸羊血,奇跡般的挽救了他的生命。其他醫生紛紛效仿,結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
19世紀80年代,北美洲的一位醫生給一位瀕臨死亡的產婦輸人血,產婦起死回生。醫學界再次掀起輸血醫療熱,卻帶來驚人的死亡。
直到20世紀初,我們才打開了科學輸血的大門。人類最早認識的血型系統是ABO血型系統。1900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病理研究所的研究員卡爾·蘭德施泰納發現:健康人的血清對不同人類個體的紅細胞有凝聚作用。如果把取自不同人的血清和紅細胞成對混合,可以分為A、B、C(后改稱O)三個組。后來,他的學生Decastello和Sturli又發現了第四組,即AB組。
數年后,蘭德施泰納等人又發現了其他獨立的血型系統,如MNS血型系統、Rh血型系統等。1930年,蘭德施泰納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幾十年來,新的血型系統不斷被報道,由1935年成立的國際輸血協會專門負責認定與命名工作。得到承認的30種人類血型系統包括超過600種抗原,但其中大部分都非常罕見。
2012年02月28日,美國科學家發現了兩種全新的血型,由此人類血型的總數增至32種。發現這兩種全新血型的是美國佛蒙特大學生物學家布萊恩·巴利夫為首的研究團隊。巴利夫和同事們在實驗中發現了兩種名為 ABCB6和ABCG2的特殊轉運蛋白,隨后經法國國家輸血研究所確認,這確實是兩種此前未被識別的轉運蛋白,含有這兩種蛋白的新血型則分別被命名為“朗格雷”和“尤尼奧爾”。
ABO血型系統
紅細胞血型是1900年由奧地利的K.蘭德施泰納發現的。他把每個人的紅細胞分別與別人的血清交叉混合后,發現有的血液之間發生凝集反應,有的則不發生。他認為凡是凝集者,紅細胞上有一種抗原,血清中有一種抗體。如抗原與抗體有相對應的特異關系,便發生凝集反應。如紅細胞上有A抗原,血清中有抗A抗體,便會發生凝集。如果紅細胞缺乏某一種抗原,或血清中缺乏與之對應的抗體,就不發生凝集。根據這個原理他發現了人的ABO血型。
Rh血型系統
Rh是恒河猴(Rhesus Macacus)外文名稱的頭兩個字母。蘭德斯坦納等科學家在1940年做動物實驗時,發現恒河猴和多數人體內的紅細胞上存在Rh血型的抗原物質,故而命名的。
凡是人體血液紅細胞上有Rh抗原(又稱D抗原)的,稱為Rh陽性。這樣就使已發現的紅細胞A、B、O及AB四種主要血型的人,又都分別一分為二地被劃分為Rh陽性和陰性兩種。隨著對Rh血型的不斷研究,認為Rh血型系統可能是紅細胞血型中最為復雜的一個血型系。
Rh血型的發現,對更加科學地指導輸血工作和進一步提高新生兒溶血病的實驗診斷和維護母嬰健康,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據有關資料介紹,Rh陽性血型在我國漢族及大多數民族人中約占99.7%,個別少數民族約為90%。在國外的一些民族中,Rh陽性血型的人約為85%,其中在歐美白種人中,Rh陰性血型人約占15%
在我國,RH陰性血型只占千分之三到四,RH陰性A型、B型、O型、AB型的比例是3:3:3:1。RH陰性者不能接受RH陽性者血液,因為RH陽性血液中的抗原將刺激RH陰性人體產生RH抗體。如果再次輸入RH陽性血液,即可導致溶血性輸血反應。但是,RH陽性者可以接受RH陰性者的血液。
MN血型系統
紅細胞膜上另一類血型抗原叫MN抗原,即紅細胞膜上的血型糖蛋白A。
MN抗原由M抗原和N抗原兩部分組成,如果用神經氨酸酶將M抗原切去1個唾液酸(N-乙酰神經氨酸),則為N抗原,如再切去一個唾液酸則抗原性完全失去。MN抗原的抗原性還和肽鏈上的氨基有關,若將氨基用乙酰基保護后即失去抗原性.
HLA血型系統
HLA血型系統是人類白細胞抗原中最重要的一類。HLA是人體白細胞抗原的英文縮寫,已發現HLA抗原有144種以上,這些抗原分為A、B、C、D、DR、DQ和DP7個系列,而且HLA在其他細胞表面上也存在。
HLA和紅細胞血型一樣都受遺傳規律的控制,決定HLA型的基因在第6對染色體上。每個人分別可從父母獲得一套染色體,所以一個人可以同時查出A、B、C、D和DR5個系列中的5~10種白細胞型,因此表現出來的各種白細胞型有上億種之多。在無血緣關系的人間找出HLA相同的兩個是很困難的。但同胞兄弟姊妹之間總是有1/4機會HLA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因此法醫鑒定親緣關系時,HLA測定是最有力的工具。
稀有血型就是一種少見或罕見的血型。這種血型不僅在ABO血型系統中存在,而且在稀有血型系統中也還存在一些更為罕見的血型。隨著血型血清學的深入研究,科學家們已將所發現的稀有血型,分別建立起的稀有血型系統,如RH、MNSSU、P、KELL、KIDD、LUTHERAN、DEIGO、LEWIS、DUFFY以及其他一系列稀有血型系統。
防止Rh血型系統所致的溶血性輸血反應
Rh陰性患者如輸入Rh陽性血液后便可刺激機體產生抗Rh抗體,當再次輸入Rh陽性血液時,就會發生溶血性輸血反應。如Rh陰性婦女曾孕育過Rh陽性胎兒,當輸入Rh陽性血時亦可發生溶血反應。所以需要輸血的患者和供血者,除檢查ABO血型外,還應做Rh血型鑒定,以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Rh陽性紅細胞引起的新生兒溶血癥
Rh陰性的母親孕育了Rh陽性的胎兒后,胎兒的紅細胞若有一定數量進入母體時,即可刺激母體產生抗Rh陽性抗體,如母親再次懷孕生第二胎時,此種抗體便可通過胎盤,溶解破壞胎兒的紅細胞造成新生兒溶血。若孕婦原曾輸過Rh陽性血液,則第一胎即可發生新生兒溶血。
RH血型系統,其中含有6種抗原,即C、c、D、d、E、e。凡紅細胞含D抗原者為Rh陽性,否則為陰性。Rh血型無天然抗體,其抗體多由輸血(Rh陰性者被輸入Rh陽性血液)或妊娠(Rh陰性母親孕育著Rh陽性胎兒)免疫生成,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一旦形成抗體,如再輸入Rh陽性血液,可發生嚴重輸血反應。再孕育Rh陽性胎兒可發生新生兒溶血癥。 因此RH陰性的女性在輸了RH陽型的血后,血液里產生了抗體,就不能再懷RH陽性的孩子了,否則嬰兒多半難以存活。
血型的發現開創了免疫血液學、免疫遺傳學等新興學科,對臨床輸血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血型系統也曾廣泛應用于法醫學以及親子鑒定中,但已經逐漸被更為精確的基因學方法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