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生化檢驗報告單審核經驗分享
作者:佚名 來源:檢驗在線
一、能夠熟練的分析室內質控結果。
二、對檢驗項目所用檢驗方法學有深入的了解。
三、對所用儀器的性能和工作原理要熟悉掌握。
四、要有扎實的醫學基礎,由其是《實驗診斷學》知識。
五、對實驗前質量控制的掌握也非常重要。
下面對以上幾點在生化報告審核過程上的應用進行具體的說明。
一、生化報告審核人員必須對當天室內質控結果熟知,并且進行過具體的分析。要保證所有質控結果都在控的情況下,才可進行報告的審核工作。對于在控的項目,要了解該項目的質控值相對于靶值是偏高還是偏低,對于哪些接近2SD警告線的項目,更要重點觀注。
例如:球蛋白項目結果一般是采用總蛋白值減去白蛋白值計算得出。也就是說球蛋白的結果受總蛋白和白蛋白兩個因素的影響,假如當天總蛋白結果在控但偏高,而白蛋白結果在控卻偏低,這樣球蛋白的結果誤差就是總蛋白和白蛋白誤差的總和,很可能出現球蛋白結果增高,白球比值倒置現象。在審核過程中應該與以糾正。
二、對檢驗項目所用檢驗方法學要有深入的了解。比如遇到激酸肌酶(CK)活力小于激酸肌酶同工酶(CK-MB)活力時就需要很好的運用檢驗方法學的知識加以分析。現在用于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的CK-MB項目檢驗試劑,所采用的方法是免疫抑制速率法。即抗肌酸激酶-M亞單位的抗體可以完全抑制肌酸激酶-MM的活性,但不影響肌酸激酶-MB或肌酸激酶-BB上B亞單位的活性。由于肌酸激酶-MB是由等量的M亞單位和B亞單位組成,因而在抗肌酸激酶-M亞單位的抗體存在情況下所測得肌酸激酶-MB的活性應為不含抗肌酸激酶-M亞單位的抗體存在情況下測得的活性的50%(因CK-BB含量極少,活力被忽略),結果乘以2即是CK-MB的活力。當出現CK-MB活力>CK活力時可能的情況為:
1、因血清內CK-MM的含量過高,使抗肌酸激酶-M亞單位的抗體沒有完全抑制住肌酸激酶M亞基的活性,在結果計算時肌酸激酶M亞基的一部分活力也被乘以2,使檢驗結果偏高。解決方法:可以對標本進行稀釋后重新檢測。
2、因各種原因(如巨CK血癥等),使CK的抗原性改變,造成抗肌酸激酶-M亞單位的抗體不能與肌酸激酶M亞基結合型成抗原抗體復合物,也就不能抑制肌酸激酶M亞基的活性,在結果計算時肌酸激酶M亞基的一部分活力也被乘以2,使檢驗結果偏高。這種情況下通過對標本稀釋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只能按上述情況對臨床進行告知。
三、對所用儀器的性能和工作原理要熟悉掌握。比如用貝克曼儀器就不用考慮交叉污染問題,但要注意因儀器的檢測速度慢,待檢標本開蓋時間過長會因血清的蒸發而發生濃縮現象。用日立和羅氏等儀器就要考慮到試劑位置的擺放順序,以避免出現因試劑針的前一試劑殘留對后面檢驗項目的影響。再比如如果發現當天結果全部偏低,或某一時間后的結果全部偏低,哪么要考慮是否發生儀器的樣品針側堵,或樣品針注射器漏氣。解決問題后對所有標本進行重新檢測。
四、要有扎實的醫學基礎和《實驗診斷學》知識,這一點極其重要。因為在審核檢驗結果時,判斷檢驗結果是否符合患者的病理、生理情況都要熟練的運用《實驗診斷學》知識,這樣可以防止儀器的偶然誤差對檢驗結果的影響。對不符合病理、生理情況的結果可進行復檢,以排除儀器的偶然誤差。《實驗診斷學》也是檢驗科與臨床交流的一個契合點,當臨床對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有不正確懷疑時,正是運用《實驗診斷學》知識進行仔細推敲的時侯。比如我曾經遇到臨床向我反應:一個洋地黃中毒的患者血鉀過高,臨床醫生認為我們的檢驗結果不準確,理由是《診斷學》書中把洋地黃中毒列為低鉀的原因之一,并且洋地黃可加重低鉀。在儀器狀態良好的情況下,我對原標本和該患者新取標本同時進行了血鉀檢測,結果仍然偏高,對以上現象我和臨床醫生進行了交流,我認為是洋地黃類藥物抑制Na+,K+-ATP酶活性,使細胞內鉀外移,這時的血鉀就應當是偏高的,同時腎臟會因血鉀濃度增加,而進行大量的排鉀,在藥物作用減弱或結束后,Na+,K+-ATP酶活性恢復,細胞重新從組織液中納鉀,這時由于前期腎臟的排鉀和后期細胞的重新納鉀,才會使血鉀濃度偏低。現在的第6版《診斷學》已經把洋地黃中毒列入了高鉀的原因之一,此處建議對洋地黃中毒進行分期,如高鉀期和低鉀期,然后分別列入血鉀增高和減低的原因內。
五、實驗前的質量控制是由臨床科室來完成的,這一過程完成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檢驗科后期的檢驗質量,如果實驗前的質量沒有控制好,那么在檢驗科是沒有辦法進行后期彌補的,所以對這類問題的處理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要求臨床重新按照實驗前質量控制的規定進行標本的重新采集。哪么在審核生化報告過程中如何發現這類問題呢?這就需要綜合運用前面介紹的所有知識,綜合分析,如果懷疑是實驗前的質量控制有問題,就要和臨床科室進行交流,找出失控的原因。比如發現檢驗結果除了Na+和Cl-離子增高明顯外其它結果全部偏低,并且標本血清量多,顏色變淡,血球少,這就有可能是在輸液同側肢體采血造成的。再比如用氧化酶法檢測血糖時發現結果非常低,可以懷疑臨床是否對患者應用了具有還原性的藥物,如維生素C等。
綜述:
以上為了表述的清楚,對生化結果審核的重要因素進行了分條,但在實際工作中經常要綜合運用上述知識才能正確分析檢驗結果,找出不準確的原因,加以處理。因影響檢驗結果的因素眾多,儀器所檢驗測出的結果不一定全部符合客觀,一定要加入檢驗者的主觀判斷,有必要時要向臨床了解患者的情況,不能進行完全的雙盲原則進行報告的發放。
在臨床對檢驗結果提出疑義時,不能只簡單的回答“這是儀器做出的結果”,而應該回顧檢驗過程,在確信標本來實驗室后的檢測沒有問題時,要極積的與臨床一起分析原因,向臨床提供出所有可能影響結果的實驗前因素,并且要一起討論有可能出現該結果的病理、生理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