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首次用干細胞制造出神經肌肉結點為“人體芯片”
系統的研制鋪平了道路
美國科學家首次使用干細胞在實驗室中培育出了位于人體肌肉細胞和脊髓細胞之間的神經肌肉結點,最新研究為科學家們研制出“人體芯片”系統鋪平了道路。未來,科學家們可以借助這些“人體芯片”系統加快醫學研究和藥物測試的步伐,更快獲得各項醫學突破,而不再需要使用傳統方法耗費數年對藥物進行動物和人體試驗。
“人體芯片”系統是一些模型,能夠再現器官或一系列器官如何在身體內起作用。想要獲得可以重現人體各項功能的人體芯片系統,就必須研制出這些神經肌肉結點。大腦使用這些結點與身體內的肌肉相互“交流”并控制身體的肌肉。
在最新研究中,美國布朗大學的赫爾曼·范登堡教授首先通過活體解剖方法從成人志愿者那兒收集了很多肌肉干細胞。中佛羅里達大學的納丁·郭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利用不同濃度的細胞和不同的時間間隔以及其他參數,制造出了使肌肉細胞和脊髓細胞“快樂”結合的最合適環境,最終獲得了這些神經肌肉結點。
該研究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下屬的國家神經紊亂研究所資助,論文將發表在12月份的《生物材料》雜志上。該研究的領導者、中佛羅里達大學的生物工程師詹姆斯·希克曼表示,他對這項研究的未來非常樂觀,傳統的動物測試方法不僅緩慢、昂貴,而且常常失敗,阻礙了新藥研制和面世的進程。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以及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都在加速研制“人體芯片”模型,現在,投入該領域的資金至少有1.4億美元。這些研究團隊的目的是制造出一些包含有各種各樣相互連接的小型器官的系統,采用實際中使用的方式來模擬人體功能。科學家們將可以借助這些系統,在藥物安全且合乎倫理地進行人體臨床測試之前,先在人的細胞上測試其效果。這項技術有望比在老鼠和其它動物身上進行測試更加高效。
除了用來研制人體芯片模型,神經肌肉結點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工具,它們在肌萎縮性側束硬化癥、脊髓受損以及其他退化性疾病等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科學家們表示,在更廣泛的基于芯片的模型被研制出來之前,最新技術能被用于測試治療這些疾病的新藥或其他療法。
漫漫醫改路 探索不停步
新醫改在2009年~2011年間,主抓五項改革: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初步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三年之期彈指一揮間,醫改之路在探索中艱難行進。
改革初見成效
這兩年多的醫改,只是起了一個步,開了一個頭,雖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遠遠沒有達到人們預期的效果,今后要走的路還很遠。
衛生部和國務院醫改辦很重視兩年多來醫改的進程,不斷通過領導帶隊到基層了解五項改革進展情況,或通過委托第三方采用較公正和權威的方法對改革進行中期評估。預計結果到年底才能出來,所以目前還沒有人能夠很全面地評價醫改的真實狀況。
改革成功與否,改革的受益者、社會最有資格評價。上述五項改革的設計是否科學和完美,就要看其是否能夠有利于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百姓也許不清楚政府在改革中投入了多少、基本醫療機構建設情況如何,但只要讓他們感覺到看病比以前便宜了,容易了,物有所值了,那改革就是成功的。
那么,這五項改革中,有哪些是做的比較好的呢?
從五項改革的試點工作來看,可能做的比較好的是基本醫療建設——已完成全國90%以上的醫保覆蓋率,初步的網絡已經建立起來,這是一個有目共睹的成績。還有就是基本藥物制度已經初步建立,盡管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而且有些問題也還不小,但基本藥物制度的建立是必須的,且是必須有效的。
有人問藥價為什么仍這么高,筆者認為,藥品是跟隨市場規律來研發、生產和流通的,如果把它的利潤壓得太低,就會造成沒人生產、人為缺藥的現象。解決這個問題要不就得遵循市場規律,要不就得政府給予補貼,這樣才能對藥品質量有所保證。
在基本公共衛生體系的建立方面,政府投入比較多,為基本醫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筆者認為,今后應在預防和健康教育方面加大投入,樹立或建立一個全民的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而不是僅僅停留在一個以疾病治療為中心的模式上,這需要人們將觀念從治療疾病向預防疾病上轉變。
深層問題待解
改革中被議論最多的仍是“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這涉及公立醫院改革和如何保證醫院的公益性問題。
公立醫院的改革被認為是所有改革里面最復雜、最難處理的一項改革,它的難點就在于公立醫院是政府辦的。政府辦醫院,是為了解決大多數人的醫療公平問題。那么醫院能體現公益性么?答案是現在不行。那么,政府需要采取什么措施來保證醫院的公益性?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幾個問題:政府為什么辦醫院?政府辦醫院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為了賺錢,是不是必須按照企業的運作模式來辦理?這三個問題不解決,醫院改革的機制就不健全,政府對醫院的補償機制也就無從建立。
補償機制的建立說起來容易,但行動起來就不那么簡單了。按醫改方案的意思,公立醫院的基礎建設、大型設備的購置、房屋的修繕和維護、離退休人員的工資、科研等政府都要包起來。而事實上,有哪個省和市是包起來的呢?而這一大批資金的投入就是公立醫院之所以難以為繼,必須向市場去尋求支援的一個借口。現在越是窮的地方,越是經濟不發達的地方,向市場尋求支援的欲望就越強烈,這已經成為醫院的一種求生方式。
醫院不斷地向市場尋求支援帶來的問題,首先是醫患關系不斷地惡化。因為人們認為醫院是賺錢的,是從病人身上賺錢的,是通過從開處方做檢查賺錢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需要大處方、大檢查。當病人抱著希望來到醫院就醫,在藥品、檢查上花費了很多,最終也沒能挽救生命時,這便成為激化醫患矛盾的導火索。除此之外,專業遺漏、商業回扣等問題的存在也是加深醫患矛盾的重要因素。
當然,我們還應看到公立醫院通過改革,管理水平提高了,醫療的安全性、技術的規范性,服務的質量都提高了。這是醫院本身內涵建設上面的成就。本來內涵的提高應該緩解醫患矛盾,但是由于制度的不完整,物價和醫療收費提高,濫檢查促使了醫療費用不停的上漲。這些問題能否解決,都是檢驗醫改有沒有成果的試金石。
醫改還有一個沒有解決的問題就是醫生的知識價值和勞動價值仍未得到真實體現。從目前的酬薪水平來看,中國的醫生是不值錢的。在非洲,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的醫生是公務員,其地位處于社會高層,這說明了人們對生命的敬重,對醫生職業的敬重。而在中國,醫生的勞動價值的體現只是通過所謂薄利多銷,造成不應該“銷”的也“銷”了——政府不投入資金購買設備,醫院只能借款購買,銀行不肯借,就只能機構籌資。這樣的行為必然導致不合理消費現象的出現,醫院將收回成本和賺取利潤的壓力都轉嫁到病人身上,這與公立醫院的宗旨背道而馳。
醫療改革既要調動積極性,又要回歸公益性,其矛盾沒有得到辯證的解決,何來醫改的動力?現在改革最大的阻力就來自于醫院。醫院的生存問題、尊嚴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怎么會積極主動地去改革呢?
這兩年多的醫改,只是起步而已,還有很多理論性的問題沒有解決,政策性的瓶頸沒有突破。三年的階段性醫改快結束了,試點工作怎么總結,今后的改革如何進行,還需要各方上下求索。
我科學家首次發現福氏志賀氏菌新菌型
我國科學家新近研究發現,在我國引發志賀氏菌痢疾的病原,已不再是福氏2a志賀氏菌,而是一種新菌型——福氏Xv志賀氏菌。專家指出,這一發現意味著我國現有痢疾志賀氏菌疫苗已失去了使用意義。
領銜此項研究的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徐建國介紹,細菌性痢疾主要由志賀氏菌屬細菌引起,估計全球每年有1.65億人次感染志賀氏菌,死亡人數達70萬。志賀氏菌致病性極強,10個細菌細胞就可使人發病。根據生化反應和O抗原不同,志賀氏菌屬可分為4個血清群(即痢疾志賀菌、福氏志賀菌、鮑氏志賀菌、宋內志賀菌)。由于一直認為志賀氏菌痢疾主要由福氏2a志賀氏菌引起,國內外生產使用的志賀氏菌疫苗都主要針對該菌型。
2001年,河南省CDC報告發現一種志賀菌新血清型,分離率超過福氏2a,連續5年成為該省第一優勢血清型。使用現有診斷血清,鑒定為福氏4c。其后,中國CDC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和河南省CDC合作研究發現,這一新血清型菌株并非福氏4c。對該基因組序列的進一步分析,發現了編碼X血清型抗原基因,且與福氏X的抗原性不同,是一個變種。科學家將這一菌株命名為福氏Xv志賀氏菌。深入研究發現,編碼X血清型抗原的基因位于一個細菌的病毒——噬菌體上。獲得了這個噬菌體后,研究人員在實驗室里人工構建出一株福氏Xv菌株,重復出了在自然界觀察到的現象。噬菌體轉導會不斷地變換血清型,規避人群建立的特異性免疫保護。
徐建國稱,志賀氏菌免疫保護具有血清型特異性,用一種血清型菌株制備的疫苗,只能保護相同血清型菌株引起的感染。因此,上述研究發現意味著我國現有痢疾志賀氏菌疫苗已失去了使用意義。志賀氏菌痢疾預防控制策略須重新調整。
研究還發現,福氏Xv志賀氏菌對抗生素耐藥性增強,其中對青霉素的耐藥性接近100%。
據悉,在已知志賀氏菌46個血清型中,只有福氏Xv血清型是我國科學家首先發現和命名的。
發現新的卵巢癌致病基因及早切除或可防病
英國研究人員發表在《自然遺傳學》上的最新研究稱,RAD51D基因存在缺陷的女性會更容易患上卵巢癌。這一研究結果意味著,擁有該基因缺陷的女性及早切除卵巢或許是一種可行的防病手段,而針對該基因缺陷的新藥開發則成為了卵巢癌高危女性的未來希望所在。
此項研究中,英國癌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超過900名有卵巢癌和乳腺癌家族病史的女性的DNA(脫氧核糖核酸)進行了分析,通過與對照組1萬多名普通女性的DNA進行比對后發現,患癌女性的RAD51D基因擁有8個缺陷,而對照組中女性的RAD51D基因只有一個缺陷。研究人員稱,RAD51D基因有缺陷的女性罹患卵巢癌的幾率高達十一分之一,而普通女性患上卵巢癌的幾率僅為七十分之一。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見的腫瘤之一,其發病率雖不及宮頸癌等癌癥,但由于其潛伏期較長,往往到了發病晚期才被診斷出來,因此其致死率居于各類婦科腫瘤的首位。那些在癌細胞擴散后才診斷出患卵巢癌的女性中,70%的人會在5年內死亡。
研究人員認為,這一最新發現表明,對于那些根據基因缺陷而判定易患卵巢癌的女性來說,及早采取針對性手段,切除卵巢或許可行。
同時,研究人員也希望這一發現能夠有助于針對該致病基因的新藥開發。目前的初步實驗表明,RAD51D基因對PARP抑制劑很敏感。這種抑制劑是一種用來專門對付BRCA1和BRCA2基因缺陷的新藥,這兩個基因缺陷被認為與乳腺癌和卵巢癌相關。PARP抑制劑是目前世界幾家大型制藥公司的研發目標之一,而及早開發出能夠對付RAD51D基因缺陷的抑制劑類藥物則成為科學家的又一新目標。
醫療器械不良事件導致個體死亡須5日內上報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印發《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工作指南(試行)》,要求醫療器械使用單位必須指定機構、設置專職監測處(室)、配備相對穩定的專(兼)職監測員開展日常監測工作,并對使用的高風險醫療器械建立并履行可追溯制度。
根據《指南》,醫療器械不良事件導致個體死亡的,使用單位應于發現或知悉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填寫《可疑醫療器械不良事件報告表》,并向所在地的省(區、市)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技術機構報告;導致嚴重傷害、可能導致嚴重傷害或死亡的,使用單位應于發現或知悉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完成上報工作;發現或知悉突發、群發醫療器械不良事件后,使用單位應立即向所在地省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和監測技術機構報告,并在24小時內填寫并報送《可疑醫療器械不良事件報告表》。
《指南》要求,發現或知悉醫療器械不良事件后,使用單位應積極配合調查,提供相關資料并根據事件的嚴重性和重復發生的可能性,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如暫停使用、封存“樣品”和記錄保存等。
《指南》還對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經營企業、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技術機構等相關工作作出規范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