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響全血粘度的因素
1、紅細胞比積。紅細胞占血細胞的95%以上,白細胞只占1/600,血小板只占1/800。所以,紅細胞數量與全血粘度成正相關性。
2、紅細胞變形性。在適當的切變率下,即使紅細胞比積達到95-99%,血液仍能保持流動。而與紅細胞大小相同的剛性顆粒懸浮液,當其濃度僅為65%時,就成為混凝土般的稠度,不能流動。這是由于紅細胞是一種內粘度很低,具有很大流動性的物質。當紅細胞變形性降低,血液粘度增加。
3、紅細胞聚集性。紅細胞聚集性是指紅細胞之間形成紅細胞聚集體的能力。當紅細胞聚集后,血液流動減慢,粘度增高,阻力增加,容易堵塞小血管。
4、血漿粘度。血漿粘度主要有血漿中大分子物質決定,包括各種蛋白質和脂類,其中一血漿纖維蛋白原影響最大。這主要由于纖維蛋白原可形成鏈狀分子結構,使紅細胞相互聚集,形成緡錢狀。
5、溫度效應。溫度對血液粘度的影響較為復雜。一般講,血漿粘度隨溫度增高而減低;而對全血粘度來講,溫度從37°C升高到40°C,紅細胞聚集增強,變形性減低,粘度增高。
6、其他。切應力,切變時間,血液pH值,滲透壓,白細胞及血小板數量和功能,凝血系統,抗凝及纖容系統也都對血液粘度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二、影響血漿粘度的因素
1、血漿中大分子物質,如纖維蛋白原,球蛋白和脂類,血漿粘度隨它們的含量增加而增高。
2、溫度,血漿粘度隨溫度增高而降低。
3、血容量,血漿粘度隨血容量減少而增高;反之降低。
三、影響紅細胞聚集性的因素
1、高分子的橋連力。血漿中纖維蛋白原和球蛋白分子能夠將相鄰的兩個紅細胞連接起來,形成疊連體。
2、表面曲力。即紅細胞的幾何形狀和變形性,由于正常紅細胞為雙凹園盤狀,相互之間接觸面積較大,所有紅細胞容易形成疊連體。當紅細胞成球型或變形性減低(剛性增強)時,紅細胞聚集能力減低。
3、靜電排斥力。紅細胞表面的唾液酸使紅細胞表面帶負電荷,彼此相互排斥。當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造成紅細胞表面電荷減少,細胞容易聚集。
4、切應力或切變率。切應力是紅細胞表面所受的外力,在不同管徑的血管中,由于血流造成的切應力不同。在一定范圍里,管徑越小,切應力約大。動脈內切應力大于靜脈中的切應力,所以,在靜脈中紅細胞容易聚集。
四、影響紅細胞變形性的因素
1、紅細胞變形性的定義和生理作用
(1) 定義:紅細胞變形性(red cell deformability,RCD)或稱紅細胞的柔順性(flexibility)或流動性(fluidity),可簡單地定義為正常紅細胞具有能通過比自身直徑小的毛細血管的能力。
(2) 生理作用:
A 調節血液粘度:在血流較快,切變率較高(>100s-1)時,如在大動脈中,紅細胞不聚集,呈分散狀態,紅細胞形態為圓形雙凹狀。這時,即使紅細胞數量很多,例如比積大于93%,仍可以保證血液流動,這是變形造成的粘度下降所致。如果,是不能變形的顆粒,比積在60%時,就成為固態。
B 保障微循環:在直徑小于自身的微血管中,隨著血流加速,切變率增加,紅細胞可以變成帽狀,拖鞋狀或香腸狀,并沿長軸方面與血流一致。這種形態上的變化,可降低血流阻力,有利于血液流動,保障微循環的通常。
2、影響紅細胞變形性的因素
A 紅細胞膜的化學成分:細胞膜中的脂類有兩個極性端,一端為親水端,另一端為疏水端。疏水端有的有兩條長碳鏈組成,有的僅一條。凡結構中有兩條長碳鏈的,膜的可變形性高。此外,細胞膜中膽固醇的含量高,紅細胞的變形性差,反之,變形性好。
B 血漿中的滲透壓:無論是膠體滲透壓,還是晶體滲透壓,其變化均引起紅細胞內水分的變化。無論是細胞體積膨脹,還是體積收縮,都會改變紅細胞的形狀,從而導致細胞膜的粘彈性改變。
C 紅細胞內粘度:一個正常的紅細胞內含血紅蛋白32pg,內粘度為6 mPa.s。當紅細胞內血紅蛋白,特別是異常血紅蛋白增加時,內粘度增加,細胞的變形性減低。
D 氧張力:血氧含量及其張力下降后,紅細胞內氧合血紅蛋白成為脫氧血紅蛋白,細胞的剛性明顯增加,變形性下降。
E 紅細胞內ATP:ATP含量下降,紅細胞失去正常雙凹園形,變形性降低。此外,ATP的減少還影響細胞膜上的鈉-鉀及鈣離子通道,影響細胞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