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評價Monitor -J+自動血沉儀的性能及建立Monitor -J+自動血沉儀檢測血沉(ESR)正常參考范圍。方法分別應用Monitor -J+自動血沉儀及魏氏法同時檢測380例健康體檢者及130例患者的ESR,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及比較。結果Monitor -J+自動血沉儀與魏氏法檢測ESR的回歸方程為y=7.27+0.986x,r=0.986,相關性好。結論Monitor -J+自動血沉儀檢測ESR與魏氏法比較具有良好的相關性,可以用于日常ESR檢驗工作,是一種檢測ESR的快速、準確、可靠的新方法。
[關鍵詞] 紅細胞沉降率;自動血沉儀;魏氏法
紅細胞沉降率(ESR)是用來反映急慢性炎癥、活動性結核、風濕熱活動期、自身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及監測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盡管特異性和敏感性不是很高,但仍被認為是急性炎癥時的可靠與常用的檢測指標之-[1]。目前魏氏法還作為國際血液學標準化委員會(ICSH)的推薦方,此法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隨著臨床檢測技術的迅速發展,魏氏法逐漸被一些新的、自動化的方法所取代。為判斷MONIJOR -J+全自動動態血沉儀的性能和效果,筆者將該方法與魏氏法進行了比較,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選擇380例體檢合格的健康者作為對照組,男180例,女200例;年齡11- 80歲,平均48歲。另選本院門診患者130例作為觀察組,男70例,女60例;年齡15-76歲,平均52歲。
1.2 方法每人同時按要求抽取2管血液。魏氏法:嚴格按照衛生部編寫的臨床血液學檢驗操作常規進行[2]。MONIJOR-J+全自動動態血沉檢測:嚴格按照MONUOR - J+全自動動態血沉儀(意大利產)操作手冊進行,真空抽取1. 28mL靜脈血(管中有3.8%的枸櫞酸鈉),收到標本后立即混勻2-3次,直接放入檢測孔,通過紅外線進行掃描,確定樣品高度,并開始分析,每隔30 min記錄1次,實驗結束后自動打印出30,60,120 min的結果,同時打出動態分析圖。
1.3 數據處理運用SPSS 11.O統計學軟件,方法學的比較采用線性回歸分析,2種方法的配對測定結果采用均數t檢驗。在60 min內測出數據并將數據調整為18℃時的魏氏讀數單位,以消除不同溫度對測試結果的影響。
2、結 果
2.1 MONUOR -J+全自動動態血沉儀的重復性 隨機留取高、中、低值血液各1份,分別測定10次,變異系數分別為3.6%,2.7%和2.1%。
2.2 2組2種方法測定結果比較 對照組MONIJOR -J+全自動動態血沉儀的檢測值為(6.88±4.88)mm/h,變異系數為5.1;魏氏法的檢測值為(7.4±5.13)mm/h,變異系數為6.9。2種方法的測定結果無顯著性差異(P=0.506)。觀察[文章編號] 1008 - 8849(2008)13 - 2032 - 01組MONUOR- J+全自動動態血沉儀的測定結果為(35.36±17. 09)mm/h,魏氏法的測定結果為(41.4±17.93) mm/h,2種方法的測定結果無顯著性差異(P=0.486)。
2.3 對照組2種方法參考范圍 MONUOR -J+全自動動態血沉儀的范圍為(5.2±8.9)mm/h,魏氏法的范圍為(3.9±0.9) mm/h,2種方法的測定結果進行配對t檢驗,無顯著性差異(P=0.009)。
3、討 論
傳統的魏氏法檢測血沉完全人工操作,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如血沉管的位置是否垂直、血沉管內部是否清潔、室內溫度的高低、抗凝劑比例是否合適等。血沉應盡量放在18-25℃室溫下測定,溫度過高血沉加快,過低使血沉結果減慢[1]。MONIJOR -J+全自動動態血沉儀避免了上述因素的影響,它利用微處理器控制運行,以沉降管內血漿層沉降高度與對應時間關系的H-T曲線實時反映血沉的變化,這種動態圖呈S形,顯示3個部分內容,分別是聚集期、恒定期沉降期和充塞期。可自動檢測30,60,120 min的檢測結果,同時將室溫下檢測的結果轉換為參考溫度18℃的結果,避免了由于不同溫度造成的結果誤差,使各個實驗室之間的結果具有可比性。全自動血沉儀采用紅外線定時掃描檢測,操作簡單,僅需將標本管直接放入儀器,不需打開標本管蓋,避免了直接接觸造成的污染,并且減少了標本的處理時間,縮短了檢測時間,并能夠記錄血沉全過程,顯示和打印出報告,以便做動態分析,同時儀器還能對多個標本同時掃描檢測。
本研究結果顯示,Monitor -J+自動血沉儀與魏氏法檢測結果無顯著性差異,具有良好的相關性,且Monitor -J+重復性好,操作簡便,是一種檢測ESR的快速、準確、可靠的新方法,且符合生物安全的要求,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袁宏,劉艷,應用Microtes 1自動血沉儀檢測紅細胞沉降率及其范圍的建立[J].中華醫學雜志,2004,27(11):11227
[2] 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143 -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