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嵐 董洪強 張瓊麗 【摘要】 目的 探討微柱凝膠免疫分析技術(MGIA)在檢測血小板抗體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采用微柱凝膠免疫分析技術分別對146例血液病患者(實驗組)和87例健康體檢者(對照組)進行血小板抗體檢測。結果 146例患者中檢出血小板抗體28例。11例輸注機采血小板少于3個治療量的血液病患者均未檢出血小板抗體;輸注3~9個治療量的患者63例,8例血小板抗體陽性(12.70%);輸注10~19個治療量的患者41例,8例血小板抗體陽性(19.51%);輸注20~29個治療量的患者22例,6例血小板抗體陽性(27.27%);輸注大于30個治療量的患者9例,6例血小板抗體陽性(66.67%)。結論 血小板抗體的產生與血小板輸注量和次數相關。微柱凝膠免疫分析技術(MGIA)檢測血小板抗體簡單快速,準確可靠,值得選擇。 【關鍵詞】 微柱凝膠免疫分析技術 血小板抗體 檢測 血小板輸注無效 血小板輸注對預防和治療因血小板減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12],血小板輸注還可降低腫瘤患者因放、化療后嚴重的骨髓抑制、血小板減少導致出血的病死率[3]。然而,多次輸注后血小板減少癥患者的血小板輸注無效 (PTR)的發生率可達30%~70%[4],其原因與反復輸注引起血小板抗體(HLA和HPA抗體)產生密切相關。采用一種簡便、快速又經濟的方法篩選血小板抗體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我們使用微柱凝膠技術檢測血小板抗體,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 檢測對象 選取我院血液科146例接受機采血小板輸注治療的血液病患者作為實驗組,其中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16例,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25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17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19例,再生障礙性貧血9例,血小板減少性紫癜8例,骨髓瘤和淋巴瘤6例,骨髓增升異常綜合征3例,珠蛋白合成障礙貧血患者43例。146例患者輸注血小板時均無發熱、敗血癥、脾腫大、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情況,故排除了這些非免疫因素對血小板輸注療效的影響。同時,我們選擇87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 1.2 材料 6孔微柱凝膠板(長春博德);指示紅細胞,包被有抗人IgG抗體。交聯試劑:含抗人IgG抗體,但與指示細胞上的抗人IgG抗體不同屬源,為“O”型血多人份供者混合血小板。 將受檢者血清、多人份供者混合血小板懸液(機采血小板用5倍0.5g·L-1 1.4 結果判斷 陽性結果:指示紅細胞凝集塊位于凝膠表面或凝膠中,表明受檢者血清中存在血小板抗體,形成了網絡狀血凝復合物,判斷為陽性。陰性結果:指示紅細胞沉降于凝膠管底部,則提示未檢測到血小板抗體,不形成網絡狀血凝復合物,判斷為陰性。 1.5 血液來源 所有血液制品均來自深圳市血液中心。患者輸注血小板每袋為10個單位,即1個治療量,每個治療量(袋)內含血小板總數約2.5×1011個。 2.1 血液病患者與健康體檢者血小板抗體的檢測 見表1 不同類型血液病與健康體檢者血小板抗體的檢測 |
由表1可見,87例健康體檢者未檢出血小板抗體。146例血液病患者中檢出血小板抗體陽性28例,陽性率為19.18%(28/146)。不同類型血液病中,以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抗體陽性率最高,骨髓瘤、淋巴瘤和骨髓增升異常綜合征患者血小板抗體陽性率最低。
2.2 血小板抗體陽性率與血小板輸注量的關系
見表2。表2 146例患者血小板輸注量與血小板抗體的關系(略)
由表2可見,血小板輸注量越多,血小板抗體的陽性率越高。
3、討 論
近年,隨著成分輸血的發展、機采血小板的普及、聯合化療及骨髓移植等項目在臨床上的開展,應用輸注血小板治療的患者日益增多,PTR也時有發生,這無疑既浪費了資金又浪費了寶貴的血資源,所以及時檢測出血小板抗體對避免PTR的發生有著重要意義。對于血液病患者,尤其是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患者往往需要反復輸注血液制品,而反復輸注血小板后常易產生血小板抗體而引起PTR;隨著輸注次數增多,PTR發生率升高[5]。因此,對反復輸血的患者,血小板抗體檢測顯得相當重要。血小板抗體檢測實驗是檢測受者血清標本中是否存在血小板抗體。目前一致認為,血小板抗體檢測方法中FCM法較好,其次為ELISA法[6],但這兩種方法實驗過程繁瑣,耗時長,設備和費用要求高,無法在臨床上廣泛推廣。而微柱凝膠技術簡單快速,約1h就可以完成,且具有實驗步驟標準化、自動化程度高、所需標本量少、設備要求低等優勢,值得選擇[7]。現在大多數醫院輸血科都配有微柱凝膠離心機(主要用于ABO血型鑒定),開展本項目需要的只是購買血小板抗體的試劑盒。
我們采用微柱凝膠免疫分析技術對146例血液病患者和87例健康體檢者進行血小板抗體的檢測,結果顯示:87例健康體檢者未檢出血小板抗體;血液病患者中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抗體陽性檢出率較高,其次是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提示血小板抗體陽性率與疾病種類有關。同時,我們也發現輸注血小板次數越多,量越大,血小板抗體陽性率越高,發生PTR的幾率越大。這可能由于患者輸注多個供者的血小板,產生了復雜的同種抗體。提示為了防止血小板同種抗體的產生及提高血小板輸注療效,應提倡血小板抗體篩選及特異性鑒定。本研究中使用的微柱凝膠法的不足之處在于它檢測的是所有血小板抗體,不能確定該抗體是否為血小板特異性抗體,適合于初篩[8],但便于基層醫院急診情況下的快速診斷,從這方面來看仍不失為一個好的檢測方法。當重度血小板減少癥患者或大劑量化療患者需多次輸注血小板時應酌情考慮采取以下方法避免血小板抗體的產生:(1)使用有效的血小板交叉配合試驗,為患者選擇合適的單一血小板供體。(2)去除血小板中的白細胞。(3)采用紫外線(UV)照射滅活抗原呈遞細胞(angtigen presenting cell,APC)。(4)用酸處理去除血小板膜上的HLA抗原。(5)對已產生血小板抗體的患者,在輸注血小板前可使用免疫抑制劑,或靜脈輸注大劑量免疫球蛋白或采用血漿置換等方法,以封閉血小板抗體,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