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的最終確診需依賴于血片和骨髓片中白血病細胞來判斷。因此,實驗室的漏檢、錯檢、假陰性、假陽性結果,都會導致臨床的誤診誤治,危害極大。現就有關白血病誤診的實驗室原因做一簡單分析。
1 缺乏對血液常規檢查的高度重視
1.1 檢查方法草率所致的漏診 在某些檢查人員中存在一種“輕常規、重生化、重免疫”的傾向,由于認識的片面性,不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不刻苦鉆研技術,又缺乏經驗,致使錯檢、漏檢的情況屢有發生。如一25歲男性病人,因膝關節腫脹疼痛、高熱、鼻出血收住骨科。經多次血常規檢查,紅細胞、血紅蛋白和血小板已明顯減少,但因血片中未見異常細胞,盡管經多科多次會診,仍不能確定診斷。住院第8天,經骨髓穿刺確診為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NLL)。此時再復查外周血,發現白血病細胞已達53%。但在多次的血常規檢查中,有2次F-800血球計數儀直接計數,有3次只做鏡下分類檢查,均未報告有異常細胞。如遇貧血和血小板減少的年輕男性病人,應高度懷疑血液病。即使經仔細尋找,未見到典型異常細胞,也應提醒臨床醫生早做骨髓穿刺。
1.2 細胞涂片和染色技術造成的誤差 血細胞涂片和染色的優劣直接影響細胞形態學的觀察和分型。一些初參加工作的檢驗人員,不能制出細胞分布均勻、染色適宜的血涂片,而辨別不清細胞的形態和結構,把異常細胞誤認為正常細胞。個別檢查人員甚至不染色,在計數的同時,用高倍鏡估計分類,只分出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分不出嗜酸、嗜堿、單核以及幼稚細胞,不能為臨床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數據。例如,一名20歲男性病人,因陰莖異常勃起就診,在當地醫院查血常規,白細胞19.2×109/L,中性粒細胞0.88,淋巴細胞0.12,經口服乙烯雌酚、陰莖根部阻滯、海綿體抽血仍不愈,而轉入我院。經查外周血幼稚細胞已達0.78,診斷為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1.3 不注意用低倍鏡粗略觀看全片 靈活交替運用低倍鏡和油鏡觀察血涂片,并熟悉兩鏡下的細胞形態,尤其對于白細胞重度減少的病人,有重要診斷意義。通過低倍鏡對有核細胞和紅細胞成份做一粗略的了解,注意涂片邊緣和尾部區域,常可發現幼稚細胞、轉移瘤細胞、尼曼匹克細胞、高雪細胞等異常細胞。如一位經血過多的女性病人,血常規檢查發現全血細胞減少,白細胞僅(1.6~2.0)×109/L,經多次檢查血涂片中性粒細胞很少,淋巴細胞增多,診斷為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經輸血和對癥治療,效果不明顯,后經骨髓穿刺證實為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再通過低倍鏡仔細復查以前的血片,在涂片的尾部和邊緣發現數量不等的異常細胞。
1.4 不能準確辨認異常細胞 負責常規檢驗的人員大多為初級人員,未經骨髓檢查的培訓,不能準確辨認血片中不常出現的異常細胞。另外,白血病病人的一些病理細胞或經化療后的白細胞,形態各異,不同于正常的幼稚細胞的演變規律,更難以辨認,以致把一些白血病細胞看做異常淋巴細胞或單核細胞的情況時有發生。
2 高新診斷儀器帶來的誤診因素
半自動化、自動化的血細胞分析儀,僅10年時間在我國普及和應用,這是一個飛躍。但購買儀器時,僅有初步的操作傳授,缺乏全面校準、質控和臨床應用的培訓,致使不少儀器存在質量問題,結果不準確。上海的一次血液分析儀現場抽查報告表明,全自動原配試劑的15臺儀器中,檢測失誤的竟有三臺,失誤4項,合格率97%;而半自動非原配試劑的14臺儀器中,全部無失誤的僅1臺,13臺共有42項失誤,合格率僅66%。此報告特別指出高等級醫院應使用相應的高檔儀器,以保證結果的準確性。有的檢驗人員對儀器打出的檢驗報告不會分析,只要有數據和直方圖就報告結果,對異常標記和直方圖結果缺乏全面分析,使一些十分重要的信息失去價值。
目前任何先進的血液分析儀,用于白細胞分類,只能當做一種過篩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人工鏡下分類。因為它不能區分幼稚或原始細胞,異常淋巴細胞和有核細胞,3分類以下的中、低檔儀器更不能區分嗜酸、嗜堿和中性粒細胞。有報道,2分類血細胞分析儀報告完全正常的結果,結合血片鏡檢,發現了多例粒細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溶血性貧血、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等[2]。我院1992~1997年發生誤診的14例白血病中,就有6例因不按規定使用儀器,未進行鏡下人工分類而誤診。
分類儀器多是以加入特殊溶血劑,根據各類細胞體積大小不同做出分類的,常把體積大的異形淋巴細胞、幼稚淋巴細胞誤認為粒細胞,把有核細胞、大血小板誤認為紅細胞,而把缺鐵性貧血的小紅細胞誤認為血小板,無異常報警標記,易導致誤診。
3 細胞形態學分類方法的片面性
白血病的分型已從FAB法發展到MICM法(形態、免疫、細胞遺傳和分子生物學)。FAB法分類是以細胞形態為基礎的形態學分型,結合臨床可對90%以上的白血病作出診斷[3],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許多血液病的染色體基因的改變,細胞表面特異性抗原,以及某些亞型的區分,僅靠形態學診斷,不僅易發生細胞類型的誤診,還遠不能滿足疾病治療的需要。MICM的分型著重于癌基因、細胞免疫表型和染色體,不僅能夠區分不同的細胞分化系列,而且有可能識別各個系列的不同分化階段,對認識血液病的本質,診斷治療和預后判斷,均有重大意義,有條件的醫院應積極推廣。
作者認為,應努力提高檢驗人員素質。應定期培訓,不斷學習新知識,以適應科技發展的需要。為保證檢驗質量,遵循全面質控的程序,在發出報告前應實行復檢制度[4],可發現一些質控方面的不足之處,可以肯定某種異常情況,也可否定某些假陽性或假陰性的結果,使檢驗科內部的質量問題,不致影響到臨床診斷和治療的準確性,大大提高檢驗報告的質量。
中華檢驗醫學網(www.labwe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