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腺癌13個突變基因首次公布 專家詳解肺癌診治新手段
肺癌已成為全球范圍內的頭號癌癥殺手,我國每年約有60萬人死于肺癌。遺傳和環境因素之外,究竟誰才是致癌的頭號因素?記者從18日下午在上海市胸科醫院舉行的上海市健康大講堂暨第28屆解放健康講壇上獲悉,中國專家團隊最新已發現了肺腺癌的亞洲基因譜。
中國團隊找到亞洲肺腺癌13個突變基因
肺腺癌,大約占肺原發腫瘤的40%,較容易發生于女性及不抽煙者。對于這個出沒不定的“幽靈”,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何建行教授的研究團隊最新發現了肺腺癌的亞洲基因譜。
據介紹,此次的最新研究對來自中國的335個原發肺腺癌和35個對應淋巴結轉移瘤患者樣本進行了全基因組和轉錄組分析,鑒別出了13個顯著突變基因,包括最常見的突變基因TP53和一些新的突變靶基因如RHPN2、GLI3和MRC2。
這項研究首次完成了對亞洲患者原發性及轉移性肺腺癌的大規模測序,不僅提供了一張腫瘤的綜合突變全景圖,還找到了轉移性肺腺癌的分子發病機制。這也就意味著該類腫瘤的靶向性藥物研究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可以達到精準治療。
早診早治不等于所有腫塊都要切
早診斷早治療是專家們對肺癌治療公認準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胸外科主任王群教授認為,早期腫瘤發現率增加,因此目前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對早期小腫瘤的毛玻璃樣結節(GGO)的患者做肺段切除術?!案鶕[塊所在部位,選擇肺段切除術?!蓖跞赫f,對于早期肺癌患者,盡量保留正常的肺組織,病人的肺功能會更好,生活質量更高。
越早發現越好,這是否意味著查到肺部小結節或腫塊就要立刻手術呢?對此,王群提醒市民,千萬不要盲目手術,一定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決定是否手術,不要過度治療。
對于微創手術,上海市胸科醫院院長陳海泉教授解釋說,最新提出的微創“3.0時代”是一個系統性的微創理念:運用腔鏡技術、由多學科共同參與其中,全方位考慮治療對患者全身的影響,比如麻醉時間長短、手術時間長短等。外科醫生不能為了單純追求“小切口”而微創,不能刻意追求減少腔鏡打洞數量或者延長手術時間,甚至擴大適應癥范圍。
據介紹,2013年,由上海市胸科醫院副院長韓寶惠教授領銜的項目組,運用低劑量螺旋CT,率先在國內開展“社區肺癌早期篩查”項目。首輪共調研市民6000人,完成高危人群的低劑量螺旋CT篩查2682人。其中,發現肺部小結節者713例,疑似早期肺癌者61例,現已經為18位病人進行了手術治療。通過早期篩查,一套符合亞洲人群的肺癌篩查“關鍵參數”和規范化治療臨床路徑也被摸索出來。
轉自中華檢驗醫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