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技術 解讀新應用 助推臨床生化檢驗工作發展
臨床生化是醫學檢驗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臨床生化檢驗技術的發展,新的檢驗項目不斷涌現,來更好滿足臨床的需求。在近日舉行的“2017羅氏生化技術培訓會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臨床生化應用培訓班”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主任潘柏申教授及多名醫學檢驗專家探討了實驗室自建檢測方法、非空腹血脂檢測、胱抑素C檢測、治療藥物監測臨床應用等熱門話題,并分享和交流實踐工作經驗。
常規血脂檢測,空腹還是非空腹?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心血管疾?。?/span>CVD)已成為人類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血脂異常是CVD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因此,血脂檢測是防治CVD的有效手段。
臨床檢驗血脂水平的主要指標包括: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等。飲食被認為是多項實驗室檢測項目的影響因素,飲食后血脂結果尤其是TG變異的風險增加,絕大部分臨床研究、指南均采用空腹血脂標本。大部分實驗室檢測要求禁食至少12小時,血脂檢測前禁酒至少24 小時,不正確的空腹狀態可能成為檢測誤差的來源。
2007年,兩項大規模臨床研究的發表對傳統理念提出了挑戰:婦女健康研究對26,509名女性隨訪11.4年發現,空腹和非空腹TG升高都增加CVD風險,餐后2-4小時的TG對于心血管事件的預示能力最佳,對于多項心血管疾病終點風險的預示能力明顯優于空腹血脂。基于13,981名受試者的哥本哈根城市心臟研究顯示,非空腹TG對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臟病、總死亡率均有良好預示作用,同時,非空腹TG水平與缺血性卒中的發病風險密切相關。
2016 年,《歐洲心臟雜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刊登了歐洲動脈硬化學會(EAS)與歐洲臨床化學和實驗室醫學聯盟(EFLM)發表的《非空腹血脂檢測共識》,推薦常規血脂檢測使用非空腹血,檢驗科不再規定必須空腹采血檢測血脂。
“由于人體大部分時間處于非空腹狀態,非空腹檢測的血脂結果可能更真實地反映機體血脂代謝情況?!迸税厣杲淌谥赋?,“非空腹和空腹檢測血脂互補而非相互取代,兩者在CVD風險評估、疾病診斷和療效判斷等方面聯合使用,可對臨床發揮更大價值。雖然非空腹檢測血脂有很好的前景,能否在中國應用,還需要看臨床的認可和接受程度,也希望國內能有相關的研究成果?!?/span>
羅氏診斷LDL-C試劑支持非空腹檢測,直接測定法操作性非常簡便,相比同類產品抗干擾性能優、檢測效率佳,且已實現對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參考方法的溯源。
胱抑素C:早期腎功能損傷的最佳指標
胱抑素C廣泛存在于各種組織的有核細胞和體液中,是一種低分子量、堿性非糖化蛋白質,產生率恒定。循環中的胱抑素C僅經腎小球濾過而被清除,不受任何外來因素,如性別、年齡、飲食的影響,是一種反映腎小球濾過率變化的理想同源性標志物。
在臨床應用方面,胱抑素C可用于糖尿病腎病腎臟濾過功能早期損傷的評價、高血壓腎功能損害早期診斷、腎移植患者腎功能的恢復情況評估、血液透析患者腎功能改變監測、老年人腎功能評價、兒科腎病的診斷、腫瘤化療中腎臟的監測等。
“胱抑素C的最大價值在于對早期亞臨床期腎病有非常好的預判作用,較血清尿素氮、肌酐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胱抑素C對于評價腎小球濾過率有非常重要的價值?!睆偷┐髮W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邵文琦教授指出,“胱抑素C還可預測CVD及其它疾病的死亡率,以及CVD、心衰、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病率??傮w來說,胱抑素C濃度升高強烈預示預后不良?!?/span>
來自德國的一個前瞻性研究納入了1,033例新近被診斷為冠心病的病例發現,胱抑素C濃度升高是未來心血管疾病復發的強預測因子和獨立預測因子。胱抑素C大于1.24mg/L的患者未來發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是其他患者的2倍。即使通過炎癥、肌酐和肌酐清除臨床的校正,依然得出相同結論。
羅氏診斷Tina-quant?胱抑素C第二代試劑采用乳膠增強技術,檢測結果更準確,僅需2ml樣本量,具有高分析靈敏度和低檢測下限,能在低濃度下得到高精密度,并可追溯至ERM-DA471/IFCC校準品。
治療藥物監測,助推個體化醫療
治療藥物監測(TDM)是指通過測定體液中的藥物濃度,利用藥代動力學公式調整給藥劑量和給藥時間間隔,對藥效過程和治療過程進行監測,確保用藥更安全,實現給藥方案個體化。
血清藥物濃度與藥效關系密切且藥物有效濃度和中毒濃度比較明確的藥物,應進行TDM。此外,有效藥物治療濃度范圍較窄的藥物、藥物代謝個體差異較大的藥物、中毒癥狀和疾病本身癥狀不宜區分的藥物,以及需要長期服用而短期內不易判斷療效的藥物都應進行TDM。
血液(血漿、血清、全血)、尿液、唾液等均可作為檢測標本。采血時間應參考用藥方式、時間和劑量等。治療藥物監測時需選取服藥后藥物達到最高濃度(峰濃度),以及下一次服藥前的最低濃度(谷濃度)。如懷疑有藥物中毒癥狀時應立即進行檢測。TDM的主要檢測方法包括酶免放大試驗、克隆酶供體免疫測定、熒光偏振免疫測定、免疫比濁測定和免疫化學發光測定。不同檢測方法的檢測性能不一樣,適用的治療藥物種類也不同。
潘柏申教授指出:“TDM在國外已作為臨床生化檢驗的常規項目廣泛開展,但目前國內開展得并不多,檢驗科需要提高這方面的能力和知識,積極開展TDM。”
羅氏診斷TDM采用獨有的溶液動態微粒子技術(KIMS),運用抗原抗體反應通過吸光度變化檢測藥物濃度,檢測菜單全、自動化程度高,且機上穩定期長達平均90天以上,結果穩定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