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科幾大核心問題
一、準確性與精確性的問題
所謂的準確性就是指結果要準確,與實際值相差不大,所謂的精確性就是指結果重復性要好,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常?;煜撸噲D以精確性替代準確性的概念,比如,遇見一個異常結果,很多同行喜歡重新檢測一次,觀測其重復性是否良好,實際上,這是不科學的,至少是不全面的,重復性好,只能說明精確性好,而不能說明準確性好,如果檢測方法,檢測儀器存在系統誤差,所有的結果比實際值都高,重復一次仍然會得出較高的結果。要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就應該重視全面質量控制,分析前標本采集的時機,方式,保存,運送的過程,儀器的保養,檢測干擾因素的控制,操作的規范性,科學性等。儀器的精確性本身就是儀器的性能,與檢測的標本無關,更與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無關。
二、敏感性與特異性的問題
任何一個診斷指標,都有兩個最基本的特征,即敏感性和特異性,所謂敏感性,就是指其在診斷疾病的時候不漏診的機會有多大(小),所謂特異性就是指該指標在診斷某疾病時,不誤診的機會有多大(?。?,單獨一個指標,如果提高其診斷的敏感性,必然降低其診斷的特異性,換句話說,減少漏診必然增加誤診,反之亦然。比如,我們以AFP診斷肝癌,如果我們規定,AFP大于10,就可以診斷肝癌,那么漏診的幾率就很小,很明顯,很多肝癌患者AFP都大于10,漏診的幾率雖然小了,誤診的幾率卻大了,顯然,AFP大于10的病人里面,很多人都不是肝癌,如果我們規定AFP大于2000就可以診斷肝癌,那么自然是不會或者很少誤診,因為沒有其他疾病的AFP會這么高,但是我們會漏診,因為很多肝癌患者AFP都小于2000。因此要綜合衡量一個指標的敏感性與特異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做ROC曲線,通過曲線下面積確定指標的診斷效力,確定最佳的診斷值,即同時平衡好指標的敏感性與特異性。理想的指標應該具有100%的診斷特異性和敏感性,但是這樣的指標是不存在的,單獨使用某指標去診斷疾病,必然有一定的假陽性和假陰性,也就是,必然出現漏診和誤診。
三、 異常結果與正常結果的問題
很多同行在日常工作中,十分重視異常的結果,對于異常的結果,都采取進一步的措施予以證實,當然,這是必要的,因為假陽性的結果會導致誤診,給患者帶來痛苦。但是我們卻忽視了陰性結果,對陰性結果不重視,其實從另一個方面去想:假陰性的結果將導致漏診,而漏診和誤診,給患者造成的傷害都是一樣的,因此,對于陰性標本,特別是與病人臨床表現,臨床診斷不符合的結果,或者用病人的病理生理過程不能解釋的結果,以及影響病人診斷和治療的陰性結果(正常結果),都應該引起我們重視。
四、參考范圍與診斷值的問題
任何一個實驗室指標,都有其參考范圍,參考范圍的制定,往往是通過大規模的調查得出來的。如果一個指標是呈正態分布的,那么95%的可信區間就是其參考范圍,如血常規的各項指標,如果一個指標不是呈正態分布的,那么我們就需要把它轉化成正態分布后再確定其參考范圍,或者依靠統計學處理確定其參考范圍,比如。AST,CK等。這實際上意味著兩層意思,第一:有5%的人,某一指標屬于這5%的人群,但是他仍然屬于正常人群,第二,某人某指標高出參考范圍,只能說明他的指標與正常人不同,但是不能因此確定其患某病。如果用單一指標去診斷這個疾病,該指標僅僅高出參考范圍是不夠的,還需要達到一定的診斷值,比如,診斷急性胰腺炎,淀粉酶僅僅高出正常范圍一點,是不能診斷的,如果單獨用淀粉酶診斷急性胰腺炎,淀粉酶必須高出正常范圍3倍,或者說大于500個單位。
五、理性看待質控
有的檢驗科,室內質控結果使用廠家提供的靶值;做質控時規范地進行操作,而做常規標本時就違規操作;做室間質控時,相互對結果,臨床醫師懷疑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時,檢驗人員往往說我們質控是合格的,檢驗結果一定是準確的…… 對于質控,我們應該理性認識,首先質控是保證檢驗結果準確性的一種輔助手段,并不是決定性手段;其次,質控品有一定的片面性,不具備代表性,標本千變萬化,各種干擾因素都存在;最重要的一點,現在我們所說的質控,實際上就是分析中的質量控,但檢驗結果的準確性,需要由多方面去保證。
六、全面理解實驗室指標的作用
有很多同行認為,檢驗指標是用來診斷疾病的,這實際上是不全面的,一個指標單單用來診斷疾病,實在太浪費了。實驗室指標的用途還有以下幾方面:1,對疾病進行預防,預測某種疾病發生的概率;如CRP對心腦血管疾病進行預測,2,預測某種疾病的預后,如肌鈣蛋白不僅可以用于診斷AMI,還可以用于評估患者預后,3,作為一種治療觀察,比如:CKMB可以作為溶栓治療的監測指標,評價其是否有效,4,排除某種疾病,如肌紅蛋白在胸痛6小時內不升高,可基本排除AMI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