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的標準化和質量控制,是指采用統計學原理,運用規范的物理、化學、生物學的方法,對血栓與止血實驗的技術、操作、儀器、試劑和標本等項的質量水平,進行合理的管理、檢測和評價,以標準化和質量控制來杜絕誤差,提高實驗的精密度、準確性和可靠性。
一、常用的血栓與止血檢測項目
1.板計數、 血小板功能檢測
2.T、APTT、Fbg、TT
3.各種凝血因子、WWF
4.T、PC、PS
5.FDP、D-D、 α2-PI、PLG. 狼瘡抗凝物
二、PT結果的報告方式
參考值為11-14s;待測者的結果超過正常對照3s以上有臨床意義。
用病人PT值/正常PT值來表達,其參考值為0.82-1.15
國際標準化比值(INR)=(patient PT/MNPT)ISI
ISI值要與使用的試劑和儀器相適應,換一個批號都要更換ISI值。
使用同一種ISI值的PT試劑,在不同儀器上檢測,其正常均值各不相同,若用同一ISI值計算INR,得出的數值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因此建議建立LocalISI值(因為每臺儀器上使用的凝血活酶試劑都應有特定ISI值)
三、MNPT的確定方法
標本:健康人血漿(至少20份以上)年齡:18-55歲
性別男、女(非妊娠、非經期)各半
藥物的影響:激素、抗生素、口服避孕藥、降壓藥、維生素
采血前要求:勿劇烈運動、空腹或只服少量無脂類食物
四、方法學之間的可比性
①Clauss法一功能檢測,操作簡單,結果可靠,WHO推薦為Fib-C的參考方法(凝血酶為30~ 100U/ml, OVB的pH值應在7.35) ;
②PT演算法一更快速,簡便,且重復性較好,當Fib在正常范圍或輕度異常時,與Clauss法結果差異不大,但當Fib>5.0gL或Fib< 1.5g/L時,PT演算法結果不可信,一般高于Clauss法;
⑧免疫法、比濁法和化學法操作繁瑣,均非Fib功能檢測法,故與生理性Fib活性不一定總是成平行關系。
五、不同結果的表達方式(DDU和FEU)
DDU反映的是小分子片段(195KDa)D-二聚體的量,其校準物是純化的D-二聚體;
FEU反映的是大分子片段(340KDa)D-二聚體的量,其校準物是標化的纖維蛋白原水解生成的交聯纖維蛋白降解產物,故用降解前纖維蛋白原分子的量來表示。
用FEU表達的D-二聚體的量相當于用DDU表達的1.7倍,但不建議進行形式
和量綱的轉換。
六、參考區間和cutoff值
參考區間:反映的是當地健康人群D-二聚體的水平
cutoff值:只是用來排除DVT和PE,而不是用于區別健康人群與非健康人群,cutoff值是采集疑似病人的樣本建立的。且妊娠女性、65歲以上的老年人應重新建立參考區間和cutoff值。
如果實驗室將D-二聚體用于DVT/PE的排除診斷,應該將cutoff和參考范圍一樣,與病人的D-二聚體結果一起報告給臨床。如果D-二聚體不是用于DVT/PE排除診斷的,實驗室應該告知臨床。例如日系和國產的D-二聚體試劑,主要用于DIC的篩查。
七、分析前的質量控制
指從臨床醫生開出醫囑開始,按時間順序的步驟, 包括:提出檢驗要求、患者的準備、標本的采集、運送到實驗室并在實驗室內傳遞,至分析程序啟動為止,期間的質量控制。
分析前因素所致誤差占總誤差的46-68%。
1、 樣本采集及存貯
1) 采血時間
采血與進餐:盡可能在7-9am采血,最好空腹。 除非是在進行時間依賴的藥物檢測,例如:肝素;
采血與診治時間安排:采血盡量安排在其它診療之前,避免因其它診療造成結果的偏差;
生物周期影響:避免因生理周期造成的偏差,導致檢測結果不能真實體現病人狀況。
藥物對凝血結果的影響:巴曲酶注射液具有降低纖維蛋白原的作用,用藥后可能有出血或止血延緩現象。因此,治療前及治療期間應對患者進行血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凝集情況的檢查,并密切注意臨床癥狀。首次用藥后第一次血纖維蛋白原低于1.00g/L者,給藥治療期間出現出血或可疑出血時,應終止給藥,并采取輸血或其它措施。
2) 采血程序
采血原則:無論使用真空采血管或注射器進行靜脈采血,均需要將采集的第二管血液用作凝血標本的檢測;
止血帶的使用:應盡量在使用止血帶 1 min內采血,看見回血,立即解開止血帶。>1 min,Fbg升高;>3min,PT、APTT、TT縮短。
采血部位:盡可能靜脈采血,特定情況下可以通過內置管采血,在抽取凝血項目樣本管之前,管路應使用5ml生理鹽水沖洗,并將抽取的第一個5ml或6倍管路體積(內置管死腔量)的血樣丟棄。
3) 抗凝劑與采血量
抗凝劑的選擇:用于凝血實驗的抗凝劑應為3.2%的枸櫞酸鈉,不能使用其他抗凝劑;
抗凝劑比例:抗凝劑與血液的體積比例應為1:9;
抗凝劑比例調整:紅細胞壓積直接影響血漿與抗凝劑的比例,Hct≥55%,建議調整抗凝劑用量。
采血量少:抗凝劑濃度增高即結果假性升高(樣本量減少90%時,會影響APTT結果;樣本量減少80%時,會影響PT結果)
采血過量:抗凝不足 易產生凝塊(樣本量不得超過總量的+10%)
樣本管混勻:血液進入試管后,輕輕的顛倒混勻3到4次,使靜脈血與抗凝劑充分混勻禁止使用試管搖床或混勻次數用力過猛或次數過多,容易引起溶血和血小板激活。
4) 樣本離心
乏血小板血漿(PPP): 1500G離心15分鐘,用于大多數檢測項目;
富血小板血漿(PRP): 120G離心10分鐘, 用于血小板功能檢測;
無血小板血漿 (PFP): 1500G離心15分鐘, 提取上層血漿, 1500G再次離心15 分鐘。用于LA檢測。
5) 保存與運送
樣本運輸:應盡量縮短運輸時間,避免血樣日曬雨淋,冰凍。運 輸中避免管蓋脫落;
樣本保存:凝血樣本應在4小時內完成檢測,如果不能在4小時內完成檢測,必須快速分離血漿并冷凍保存在塑料容器中;
保存期限:血漿冷凍于-20℃,最多可保存2周,冷凍于-70 ℃ ,最多可保存6個月。冷凍血漿應在37 ℃水浴中迅速復溶,輕輕混勻后立即測定,不可反復凍融。
保存與運輸應注意:凝血試驗標本應冷藏運輸。但是,在寒冷情況下,血小板激活,PF4釋放,中和肝素。因此接受肝素治療病人標本應立刻分離血漿運送;若血液采集于非硅化試管,標本必須在1h內分離血漿。貯存于玻璃試管的血漿,在冷藏條件下因VII會激活,使PT結果縮短。
2、試劑及耗材
1)試劑
試劑選擇:根據試驗的重復性和敏感性,按照試驗要求選擇最適合的試劑,提倡使用配套試劑;
有效期:超過有效期的試劑不能再使用;
試劑更換批號:出凝血檢驗項目,更換新批號試劑時,如試劑敏感度差異明顯,應重新驗證生物參考區間;試劑敏感度接近時,可使用5份健康人標本進行結果比對,以確認參考區間的適用性。
2)試劑復溶
I級去離子水復溶:要求PH 6.0 -7.0,水中含氨會迅速破壞V因子,不含有防腐劑,抗菌劑,抗生素等添加劑;
孵育時間:需在試劑說明書規定的溫度和時間下孵育,以保證試 劑充分溶解;
試劑穩定性:試劑復溶后穩定時間和存貯要求參考試劑說明書超過穩定期限的試劑不能使用。
3)耗材
反應杯:正確使用儀器配套的反應杯不用帶粉手套添加反應杯;
清洗液:正確使用儀器配套的清洗液不宜使用自行配制清洗液用完后加蓋保存,防止有效成分揮發。濃度過高:腐蝕樣品針,許多針從表面看已被腐蝕發黑,針的實際內外徑已經被改變,造成儀器結果的重復性下降。濃度過低:不能有效滅活凝血酶,針容易堵塞、半堵塞同樣造成結果的不準確。
3、儀器及質控
1)儀器
儀器環境:溫度:15~30℃( 最適宜溫度 23 ℃);濕度:30 ~ 85%;大氣壓: 70 ~ 106kPa。避免陽光直照,灰塵,強無線電波和通訊設備干擾;
儀器定期維護保養:日維護、周維護、月維護、定期的清潔。定期保養可以使儀器保持良好的狀態,得到可靠的結果。并延長儀器的使用壽命;
儀器校準:包括光路校準,樣本針、試劑針位置校準,檢測項目定標。
2)室內質控
質控物選擇:宜使用配套質控物,使用非配套質控物時評價其質量和適用性;
質控物濃度水平及頻度:至少使用2個濃度水平(正常和異常水平)的質控物;頻度根據檢驗樣品量定期實施,檢測當天至少1次;
質控項目:認可的所有檢測項目均應開展室內質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