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工作者需注意的問題
1、準確度與精密度
準確度是指測量結果與真值的一致程度,它反映儀器檢測的準確程度。精密度是指在一定條件下進行多次測定時,所得結果之間的符合程度,反映設備的重復性。重復性好,只能說明設備的精密度好,而不能說明準確度好,如果是檢測方法問題、檢測儀器存在系統誤差,所有的結果都會比實際值高,重復一次仍然會得出較高的結果。儀器的精密度本身就是儀器的性能,與檢測的標本無關,更與檢測結果的準確度無關。
2、敏感性與特異性
敏感性是指其在診斷疾病的時候不漏診的機會大小。特異性:是指該指標在診斷某疾病時,不誤診的機會大小。二者成反比。以AFP診斷肝癌為例,如果我們規定AFP大于10就可以診斷肝癌,那么漏診的幾率就很小,很明顯,很多肝癌患者AFP都大于10,漏診的幾率雖然小了,誤診的幾率卻大了,顯然,AFP大于10的病人里面,很多人都不是肝癌。如果我們規定AFP大于2000就可以診斷肝癌,那么自然是不會或者很少誤診,因為沒有其他疾病的AFP會這么高,但是我們會漏診,因為很多肝癌患者AFP都小于2000。因此我們需要綜合衡量一個指標的敏感性與特異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個ROC曲線,通過曲線下面積確定指標的診斷效力,確定最佳的診斷值,同時平衡好指標的敏感性與特異性。
3、靈敏度與敏感性
靈敏度指檢測系統可檢測的最低分析濃度,即檢測限。分析靈敏度是指批內變異系數達5%時的最低檢出限;功能靈敏度是指批間變異系數達20%時的最低檢出限。敏感性是指試驗檢出有病的人數占患者總數的比例(真陽性率)。
4、異常結果與正常結果
對于異常的結果,我們需采取進一步的措施予以證實,因為假陽性的結果會導致誤診,給患者帶來痛苦。對陰性結果,我們也應重視,因為假陰性的結果將導致漏診,其實漏診和誤診給患者造成的傷害都是一樣的。
5、參考范圍與診斷值
參考范圍往往是通過大規模的調查得出來的。如果一個指標是呈正態分布的,那么95%的可信區間就是其參考范圍。如果一個指標不是呈正態分布的,那么我們就需要把它轉化成正態分布后再確定其參考范圍。如果用單一指標去診斷某疾病,該指標僅僅高出參考范圍是不夠的,還需要達到一定的診斷值,比如,診斷急性胰腺炎,淀粉酶僅僅高出正常范圍一點,是不能診斷的,如果單獨用淀粉酶診斷急性胰腺炎,淀粉酶必須高出正常范圍3倍,或者說大于500個單位。所以,我們應重視參考范圍與診斷值的關系。
6、理性解讀質量控制結果
目前,很多檢驗人員試圖用質控結果去說明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室內質控結果使用廠家提供的靶值;做質控時是科學、規范地進行操作,而做常規標本時就未嚴格按照標準化操作規程(SOP)來操作了。做室間質量評價時,很多實驗室之間相互對結果,臨床醫師懷疑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時,檢驗人員往往說我們室間質評結果是合格的,我們的室內質控是在控的,檢驗結果一定是準確的。以上都是不負責任的做法。對于質控,我們應該理性認識,首先質控是保證檢驗結果準確性的一種輔助手段,并不是決定性手段;其次,質控品非人血標本,有一定的局限性,患者標本千變萬化,各種干擾因素都存在,質控做的順利,不一定代表標本順利,質控準確,不一定標本檢測結果準確;最重要的一點,我們現在所謂的質控,實際上就是分析中的質量控制,通俗地說就是檢驗結果的準確性,需要由多方面去保證。比如分析前質量控制等等這些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切不可認為質控是檢驗的唯一,是檢驗的殺手锏。質控合格,并不能作為檢驗人員解釋結果準確和解答臨床質疑的唯一理由。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質控是一種必要的手段,但是不是唯一手段,更不是保證其準確性的決定性手段。
7、檢驗的靈魂是對患者負責,而不僅僅是對標本負責
檢驗的靈魂是結果準確反應患者的真實病情。這就要求檢驗人員眼里不能只有標本,還要有患者這個“人”的整體。只見標本不見人,往往會造成盲人摸象。檢驗人員應與臨床多溝通,提高檢驗的地位,多與醫生、病人接觸。因為檢驗逐漸融入到臨床工作中,不斷可以減少和消除檢驗與臨床的誤會,還可以增強檢驗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