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質控失控后對患者結果的評估步驟
患者安全是醫院永恒的追求。檢驗科擔負著為患者、臨床醫生提供疾病預防、診斷、治療、預后判斷和健康評估等大量信息的任務, 這些信息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患者的安全。檢測結果的正確是檢驗科永恒的目標。檢驗科的質量管理也從最初單純的質量控制發展到現在的全面質量管理。檢測方法的性能無疑是影響檢測結果的關鍵因素之一。檢測方法的性能一般從室內質量控制(簡稱室內質控)和室間質量評價(簡稱室間質評)2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
當出現失控時,我們應采取以下步驟:
一、失控項目評估
在日常工作中, 由于質控品只是監測檢測系統是否正常運轉的材料, 所以對由質控品本身的問題(如質控品變質、復溶不正確等)引起的失控無需評估, 而對于由檢測系統本身引起的失控, 除了需要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糾正外, 還必須對失控檢出前批次的患者樣本檢測結果的有效性進行評估, 以判斷失控是否影響臨床判斷, 即是否需要收回前批次的患者樣本檢測結果。對失控項目的評估的具體步驟為:失控原因若為質控品原因, 則患者前批次樣本檢測結果可接收, 無需進一步處理; 若非質控品原因則進入下一步驟。
二、質控品測定值對靶值的偏離程度
質控品測定值對靶值的偏離是否超出允許的最大偏離。此舉的目的在于排除某些高精密度項目由于質控規則選擇不合適造成的臨床可接收的失控; 靶值定義為質控品的累計均值。測定值對靶值的偏離=測定值-靶值。允許的最大偏離=允許的變異系數× 靶值× 2(本實驗室規定允許變異系數一般為衛生部室間質評允許總誤差的1/4)。若測定值對靶值的偏離≤ 允許的最大偏離, 則2次質控之間檢測的樣本結果可接收, 無需進一步處理; 若測定值對靶值的偏離> 允許的最大偏離則進入下一步驟。
三、評估測定值對靶值的偏離對臨床判斷的影響
評估測定值對靶值的偏離是否對臨床判斷有影響。此舉的目的在于排除由于質控品濃度選擇不合適造成的臨床可接收的失控。某些項目在生物參考區間的低值處對臨床判斷無意義; 某些項目在生物參考區間的高值處對臨床判斷無意義; 還有可能由于質控品選擇的限制或不合適, 造成某項目某濃度落在生物參考區間之內等。如測定值對靶值的偏離對臨床判斷無影響, 則2次質控之間檢測的患者樣本可接收, 無需進處理; 測定值對靶值的偏離對臨床判斷有影響則進入下一步驟。
四、 抽取患者樣本復測, 計算偏離是否在衛生部室間質評允許總誤差的1/2
在2次質控之間檢測的患者樣本可按一定規律進行抽樣復測, 計算偏離。如果此失控項目在測定中未更換試劑瓶, 那么可能是由于試劑揮發、沉淀等不穩定因素導致檢測結果發生了漂移。可每隔20或50份樣本抽取1份樣本復測計算偏離。如果此失控項目在測定中更換了試劑瓶, 那么可根據現用試劑瓶顯示的測試數估計可能發生失控的樣本位, 并在此樣本前后連續抽取多份樣本進行復測, 計算偏離; 如果某一濃度水平的質控失控, 可以抽取此濃度水平左右的樣本進行復測, 計算偏離。若計算的偏離≤ 衛生部室間質評允許總誤差的1/2, 則2次質控之間檢測的樣本結果可接收, 無需進一步處理。若偏離> 衛生部室間質評允許總誤差的1/2則進入下一步驟。
五、修正患者樣本檢測結果, 回收檢測報告, 報告組長和/或主任, 登記備案
將抽查到的該項目偏離低于1/2衛生部室間質評允許總誤差的最后那份樣本之后的所有樣本重新檢測, 計算2次檢測結果之間的偏離。如偏離≤ 衛生部室間質評允許總誤差的1/2, 則無需處理; 如偏離> 衛生部室間質評允許總誤差的1/2, 報告第2次檢測結果。若有可能應回收第1次報告, 同時報告組長和/或主任, 并登記備案。若結果已應用于臨床, 則應通知臨床醫生, 以期將對患者的影響降到最低, 同時在醫務科備案。
以上評估工作無論終止于哪一步, 均需組長或指定人員審核。
總之,怎樣根據實驗室的實際情況合理設置質控規則, 節約資源, 值得實驗室管理者思考。